猫鱼周刊 vol. 077 Code For Fun
编辑
关于本刊
这是猫鱼周刊的第 78 期,本系列每周日更新,主要内容为每周收集内容的分享,同时发布在
博客:阿猫的博客-猫鱼周刊
RSS:猫鱼周刊
邮件订阅:猫鱼周刊
微信公众号:猫兄的和谐号列车
头条
还是之前在赤柱海边拍的照片。蓝蓝的海和天,浮标和远处的帆船点缀其中,很有夏天的味道。
这周做了好几个事。首先是一篇 TIL 类型的文章优雅地在 crontab 中运行脚本,总结了一些令 crontab 体验更好的小技巧;第二是用 Claude Code 做了一个个人项目展示的页面;第三是装修了一下博客,重新写了一下关于页面等。
这周做的事情比较多,所以这期周刊内容会有点缩水。
文章
停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对用户情绪状态的影响
国外的一项研究,原文内容我没有看,翻译了一下它的摘要:
我们在 2020 年美国大选前通过两项大规模随机实验评估了社交媒体停用对用户情绪状态的影响。与仅停用第一周的控制组相比,在大选前六周停用 Facebook 的受试者在快乐、抑郁和焦虑综合指数上显示出 0.060 个标准差的改善。同期停用 Instagram 的用户则表现出 0.041 个标准差的提升。
虽然说「停用社交媒体可以减少焦虑」这个结论稍微有点断章取义,但是这个结论安在我身上好像是说得通的。最近发现自己越来越少刷朋友圈,有时候居然两三天才会打开一次,这个改变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朋友圈是一个很典型「报喜不报忧」的场景,大家都会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生活最精彩的一面,而生活更多是平淡,或者是痛苦的时刻。如果不能调整好心态,看朋友圈的时候陷入一种「天啊怎么别人都过得这么好,怎么就我的生活这么烂」的想法,那真是自寻烦恼(不久前我真的会这样)。
37 岁退休一周年:经验与心得分享
作者介绍了他退休一周年的经历,重点介绍了财务准备和心理转变方面一些经验和心得。
提前退休除了需要在经济上要有准备,在心理上也需要有很多建设才能实现,有很多人生的问题需要想清楚。
因为那才是你想要的生活,是 FIRE 的目标,也是你坚持计划的动力。而不是“工作压力大了、领导太操蛋了、上班太辛苦了”这类逃离借口。前者是你想到达某个地方,而后者只是你想逃离。
能够开心的过完这一生,本身就是最珍贵的意义。
想法
Code for fun
在 V2EX 分享了新写的项目,有人回复「所以我为什么不直接链接到 github 主页」。
我的回复是:
从目的上说 profile 页完全能满足需求,但是体验一下用 AI vibe 一个前端的过程,折腾一下 Actions 这些对我来说很有趣。
类似 游戏可以看解说视频云玩为什么要自己买一份花时间精力玩?
我在开始之前知道我这是在重复造轮子,但是我甚至没有先去找一个类似的项目,还是造了这个轮子。因为重要的并不是结果,并不是它有什么意义、价值,而是我享受了创造它的过程,调通那一刻的成就感。还有就是当我跟别人提起这个东西时,不是「我用了 xx 项目」,而是「我自己写的!」那种自豪感。
Callback 一下,前面那篇文章的作者就说过:
很多事,本来就没有意义。... 人生在于体验,而不是结果...
之前周刊介绍过的 35 岁+程序员依然可以兼顾热爱代码和享受生活 里也提到过:
那些 35 岁要当管理的理论都是狗屁人说的,什么年纪大了不能写代码?我今年 37 岁,依然热爱代码,而且是下了班写到半夜 2 点。人这一辈子,唯一的规则就是毫无限制,不要管别人说什么,自己快乐最重要。
希望我能到不惑之年还能保持对写代码的热爱,又或者找到新的热爱,谁知道呢。
More on vibe coding
我之前说过:
你不是在 vibe coding,而是在十倍速生成屎山
我现在想对它做个补充:如果你能像喝药一样捂住鼻子,不要关注它写的代码,也不要介入去改代码,一路 vibe 到底,出来的成品还不错。
我觉得我对 AI 写代码的认知还停留在之前 GitHub Copilot Chat 或者 Cursor 那种选片段让它改的阶段,没有进入到 agentic coding。比起一点一点改,agentic coding 更加像现实中多人合作开发的模式,AI 独立去实现一个需求,或者是解决一个问题,然后一次性提交一大堆变更,然后你去 review 这样。我发现一个所谓「工作流」,能提升 vibe coding 的效果:
- 介绍背景:有一个
CLAUDE.md
可以用来简单介绍项目,这个可以通过/init
来生成,然后再根据需要修改一下。这里最好把技术栈、文件结构、代码风格之类介绍清楚,可以避免它漫无章法地生成文件。这个文件后续也需要根据它的行为(例如你不想它次次都生成测试或者帮你运行代码)来调整。 - 描述需求:比起简单一句话描述需求,你可以用一个 markdown 文件来详细描述需求,包括技术要求等,以及一些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地方。
- 计划:要求它先输出一个实现计划,包括要创建哪些文件,每个文件里面包含什么逻辑、对应的数据结构、使用的中间件等等。你可以跟它反复修订这个计划。
- 执行:当你跟 AI 商定好技术方案之后,运行一次
/compact
压缩一下上下文,然后告诉它开始实现。按Shift + Tab
打开自动接受变更。
等它执行完,当 code review 一样去给他提意见就好。可以在旁边开个窗口一条一条记下来,然后在复制粘贴进去,等它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中间不要自己去改代码了。
另外一个转变是,它赋予了我快速实现一些想法的能力。我的笔记中有一个「灵感」文件夹,充满了一时兴起想做、列好了功能列表、做出来能满足我某些需求但其实「没什么用」的东西,这次这个就是其中之一。在 AI 时代之前,这个想法会因为我没有前端能力,又一直不愿意去学前端而搁置。另外,有些明知道怎么写,但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写的东西,也可以交给 AI 去做了,我只需要做产品经理和监工就行。总体来说,这还是很有意义的,至于是不是自己一行一行亲手写的代码,好像也无所谓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Claude Code 如果用 API 烧钱真的很快,短短一个小时不到我在 API 上就花了两百多块,甚至还没做完我的需求。如果你的用量比较大,还是用月卡比较划算。这里打个小广告,我用的是 gaccode,这周末用下来非常稳定,原生的模型原生的体验,用量也够我一直高强度使用。你可以通过我的链接注册来获得免费的 10000 积分,如果你需要购买月卡,现在有限时的优惠,¥289 一个月(原价 ¥299),添加我的微信 _3verest
,备注 gaccode 即可。
项目
showcase
展示你的 GitHub 项目,使用 GitHub Actions 自动更新,并部署在 GitHub Pages。就是上面提到的个人项目展示的页面。
claude-code-router
一个在 Claude Code 中使用其他模型的方式。不过说实话,深度体验之后,只有使用 Claude 效果最好,追求低成本使用 Kimi K2 或者 Deepseek 都达不到原生的效果。
最后
本周刊已在 GitHub 开源,欢迎 star。同时,如果你有好的内容,也欢迎投稿。如果你觉得周刊的内容不错,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人了解到好的内容,对我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或许你也可以请我喝杯咖啡)
另外,我建了一个交流群,欢迎入群讨论或反馈,可以通过文章头部的联系邮箱私信我获得入群方式。
- 0
- 0
-
赞助
微信赞赏码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