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鱼周刊 vol. 076 看一场晚霞
编辑
关于本刊
这是猫鱼周刊的第 77 期,本系列每周日更新,主要内容为每周收集内容的分享,同时发布在
博客:阿猫的博客-猫鱼周刊
RSS:猫鱼周刊
邮件订阅:猫鱼周刊
微信公众号:猫兄的和谐号列车
头条
摄于前海石公园。周五(8.8)预报说有很好看的晚霞,下了班就带着相机骑车去前海石,结果去到太阳已经在落山,日落是一点没有拍到,太阳像一颗大大的咸蛋黄一点点消失在天边,几分钟的时间就已经看不见了,这时候有很多人离开了。更好看的暮光则需要再等待十几分钟,中间的景色比较无聊,公园里只有挖掘机在施工(画面右下角可以看到施工的工地)。这段时间我有点生气,专程骑了几十分钟车过来,就看了个挖掘机。结果后来还是拍到了这张颜色还挺好看的晚霞。
不知道为什么,我至今为止还没拍到过一次完美的火烧云。每次不是在加班或者健身,就是看了预报说有结果扑空,我的运气就是这么背。另外,趁着这次拍日落,我把之前那卷蓝凤凰拍完了。这算是一个比较新的卷,如果有朋友知道哪家冲洗店和扫描方式比较好,不妨在评论区指导一下。
文章
会杀死我的,是确定性
作者认为确定性是一种很典型的程序员思维,但现实很难按照你理解的方式去运行。
程序员会对确定性的细节有极强的执念,不能拿到事情的每一处细节的做法,就不清楚应该怎么完成工作。
生活大爆炸里的 Sheldon 就有一个很严格的时间表,对周几在哪里吃什么、做什么事都有很严格的规划,以及每天什么时候吃饭上厕所都有很严格的时间规划。
我觉得这种思维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好处,能节省很多无谓的思考耗费的时间精力。例如我每周就会固定在周末中午吃一家茶餐厅,它家的出品是很稳定的粤菜口味,能满足我吃点家的味道又不用浪费时间探店踩雷。
至于在工作中,这种思维则经常让我陷入到繁琐的沟通,时不时还会让我很内耗。跟产品甚至是程序员同行沟通时,如果产品没有把需求描述清楚,或者同事没有把文档写清楚,又或者沟通的时候稍微带点歧义,我就会追着对方把他们应做的部分完善好;如果没有取得我想要的「确定性」,我甚至会内耗,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没有表达清楚,以及我怎么把我负责的部分推进下去。
我觉得只要不是冥顽不灵,这种思维并没有太大的害处,只是遇到变化时要去积极面对和调整,毕竟: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义务按照我理解的方式运行。
IT 档案馆:沉浸式翻译工具 Immersive Translate 争议事件梳理
上周才提过 PakePlus 的事情,还有之前的 Alist 之类的事件,这周又有一个沉浸式翻译的瓜。网上有很多吃瓜的文章,我挑了这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放在周刊里。这个作者还有一些类似的文章,标题都是「IT 档案馆」,算是个吃瓜合集。
其实这件事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泄露网页快照,二是限制第三方 API。
关于信息泄露的问题,我很早就写过一篇文章谈当时的超星事件,其实一般情况下个人隐私保护不是很复杂和难实施,只是大家都没什么意识。
- 完善自己的安全意识和知识,在不同系统上使用不同的强密码,仅提供必要的信息,使用安全的网络访问等
- 认识到什么数据属于个人隐私,坚决不能主动提供或被他人公开
- 拒绝使用任何第三方平台,拒绝向第三方平台提供任何信息
- 提醒辅导员不要在级群等公开渠道发布含有个人信息的文件,提醒学生助理等不要将含有个人信息的文件不加权限地发布在如腾讯文档、上传至百度网盘等
限制第三方 API 的事情,我觉得就是我之前提到过开源项目商业化里「吃相难看」的一种。不过从这个项目看,它早就卖给了公司。口碑和赚大钱很难两全,但是我觉得对一个商业项目来说,打磨付费服务的独特体验会比封杀免费服务更好。
另外有点偏题的是,我觉得与其折腾什么翻译工具,不如花时间学学英语来得有用。我的日常场景中,几乎所有的外语都只会是英语,所以对我来说根本不会用到翻译的功能。就算翻译的效果再好,检索、理解的效率都没有看原文的效率高的,这一点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我经常看到同事对着翻译翻文档,怎么都找不到需要的东西,拿着牛头不对马嘴的文档说实现不了。
Do Variable Names Matter for AI Code Completion?
清晰规范的变量命名对 AI 系统的帮助会更大。对我来说不算什么新闻,好的代码风格对人和 AI 的帮助都很大,没想到居然会有人为此写一篇 paper。
想法
$V2EX
我目前持有 4062 枚 $V2EX。
感觉这件事带动了很多人入坑 Web3。如果你是刚入坑,我觉得有个规则,或者说教训,一定要了解清楚:
你的资金随时有可能突然亏损,甚至清零。
因为 Web3 不受监管、去中心化等等特性,这是一个 24 小时的交易市场,没有任何的保底,诈骗层出不穷。你可能在短时间内血赚,或者血亏。我最早在 $DOGE 的时候,几百块入场,赢到了几千块,随后又在一个新币(甚至忘了什么名字)发布的时候,清零了这笔钱。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高风险的事情,不应该作为一种赚钱的手段,抱着了解和体验一下的心态投入一点点可有可无的钱去试试就好了。
本来想简单写写买 $V2EX 的过程,想想可能单独写一篇文章会更合适,v2 上也有很多帖子写过了。这个币现在的氛围不错,社区里会发空投,站长也会很热情给你转一点 gas 钱。
至于最近有些争议说站长想赚钱,又或者是说站长的言论控制等等,我觉得任何一个社区都有其共识的价值观,如果认同你可以加入,不认同可以离开。这个社区确实比较独特,可以相对自由地讨论有意义的事情,也不会有太多无用信息浪费时间精力。
颓记茶餐厅
前面提到,我经常在周末去吃一家「颓记茶餐厅」。今天去吃了干炒牛河,葱和芽菜是最后放的,半生半熟的状态,口感很好;牛肉给的也很多,而且粉炒的稍微有点焦,总体很干身不会很多油,是很正宗的干炒牛河做法。
这家店的服务也很好,落座就给你上一杯冰水,炎炎夏日,这给人的初印象真的很好。点了一个雪糕心菠萝包,雪糕有点融了,送了我一支奶茶,过会儿又拿过来一个新的菠萝包,我婉拒了。
其实它的出品没有特别出众,但是在附近没有竞品,就因为它的做法最正宗。作为广州人,在深圳真的很难吃到真粤菜,反而是各种潮汕菜、湖南菜、川菜等等占据主流。
AI Coding 工具选择
Cursor 最近也推出了他们的 CLI,体验跟 Claude Code 非常类似。对我来说这个产品会有一点意义,第一是我付的 Cursor 订阅以及 JetBrains 订阅都不会被浪费(你可以在别的 IDE 里使用 Cursor CLI,同时拥有 IDE 的便捷功能和 Cursor 的 AI 能力),第二是它订阅起来比买 Claude Code 方便,使用成本相对也低一点。
关于这类产品,其实现在市面上竞品非常之多,例如有:
其实这类项目的核心无非是两个:模型以及编排。模型大家可用的底座模型都一样,编排说实话也大差不差。对于我来说,性价比可能更加关键。目前来说,我的选择是:
- 主要使用 Cursor,一开始觉得 vscode 比较难接受,现在习惯之后觉得挺好用,简洁,多种语言同时写的时候不用开多个 IDE,体验也不会割裂;
- 偶尔会试试 Claude Code,复杂问题用中转的 claude,简单问题用 kimi k2;
- 准备试试 Cursor CLI,搭配 JetBrains 系列 IDE。
这个行业变化得非常快,短短两三年时间其实已经发生了好几代变化:
- 第一代:以 GitHub Copilot 等补全为主的 IDE 插件
- 第二代:以 AI 为核心的 IDE,例如当时的 Cursor
- 第三代:以 vscode 为核心,深度定制的 AI IDE,例如现在的 Cursor、Windsurf、trae 等等
- 第四代:现在的各种 CLI
一个题外话,你们一般在编程工具上花多少钱?我主要是 JetBrains、Cursor、Copilot这几个,每个月大概两三百块的样子。v2 有个帖子说 程序员不应该在 ai 上省钱,我比较认同。最好当然是公司出钱给员工提供这些工具,退一步说,如果确实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体验,这个钱也非常值。
项目
midscene
字节开源的 AI 操作助手,适用于 Web、移动端、自动化和测试。
我用它做了个 app 自动采集工具,相比之前写固定的 ADB 脚本以及繁杂的 API 抓包流程,使用 AI 直接去操作 app 以及从截图提取结构化信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就算 app 有改版也不需要改代码,自适应能力很强。
stagehand
一个类似的项目,不过只支持浏览器。
coze-loop
字节开源的 AI 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有点像 Langfuse、LangSmith 等。
最后
本周刊已在 GitHub 开源,欢迎 star。同时,如果你有好的内容,也欢迎投稿。如果你觉得周刊的内容不错,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人了解到好的内容,对我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或许你也可以请我喝杯咖啡)
另外,我建了一个交流群,欢迎入群讨论或反馈,可以通过文章头部的联系邮箱私信我获得入群方式。
- 0
- 0
-
赞助
微信赞赏码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