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猫的博客

阿猫的博客

猫鱼周刊 vol. 075 开源和白嫖

2025-08-03
猫鱼周刊 vol. 075 开源和白嫖

关于本刊

这是猫鱼周刊的第 76 期,本系列每周日更新,主要内容为每周收集内容的分享,同时发布在

博客:阿猫的博客-猫鱼周刊

RSS:猫鱼周刊

邮件订阅:猫鱼周刊

微信公众号:猫兄的和谐号列车

私信:leslieleung@proton.me

头条

还是上周在赤柱拍的照片。教堂框架上蓝色的点缀跟后面的天空非常搭配,给人一种非常安心舒适的感觉。香港的建筑用色非常大胆,跟环境融入得出奇地好。

文章

视频字体排版调查和分析

原文链接

用 Notion 制作的文章(网站?),统计了视频创作者使用的字体。可以看到,苹方、思源黑体、阿里巴巴普惠体、得意黑这几个字体反复出现,都是一些免费商用的字体。

这算是一个很新奇的角度,我之前没有很关注字体对内容本身的影响。上周有个读者来信说我的公众号字体是宋体,请教我怎么做到的。说来惭愧,我一直用的 Quaily 的 微信公众号 Markdown 排版编辑器,确实没怎么关心过具体是什么字体。

移除博客的留言

原文链接

关注的一个作者,移除了自己博客的留言。无独有偶,我关注的另一个作者,他的博客也是没有留言的。

我的博客运行好几年了,其实总共才收到了百来条留言,一方面是我的博客不算很出名,写的东西也不是很大众,另一方面其实观众对互动不是感兴趣。我收到的留言大概有这三类:

  • 感想、有建设性的建议(主要是周刊)
  • 一些提问(尤其是教程向的文章)
  • 各种 spam

solazy 的博主提到:

真正想要和我互动的朋友,总能找到途径。

我觉得很在理。我目前公开的渠道其实有 Email 和一个微信群,但说实话我还是最喜欢 Email 这个渠道,非 IM 的模式(也可以说是「车马慢」)使得大家在交流上会多花一点时间打磨自己的表达,交流起来是更加高效的。微信群平时比较冷清,之前直接公开二维码时会进来一大堆羊毛群发广告的人,所以后面变成了邮件联系我然后邀请的方式,代价是操作成本比较高,我经常好几个星期才统一回复这种邮件。

暂时来说,我博客的留言还会照现在这样运行。先审后发的机制,加上邮件通知,这个系统暂时没有对我造成太多负担。但是如果你有一些问题想要交流,我更建议你给我发一封邮件。

备份你的 Obsidian 文件

原文链接

官方帮助文档里的文章,强调了同步不是备份,并且介绍了几种备份的方案。

个人来说,我用的是 Local Backup,在每次退出的时候生成一个压缩包。然后我再通过 Qsync 把这个文件备份到 NAS 上,并进一步通过 HBS3 完成 321 备份。

这个从来没看过的官方文档里面居然有如此多实用的使用技巧,我觉得很值得翻一下。

想法

拓竹 CyberBrick 上手体验

之前在读者群里有朋友讨论过拓竹的 CyberBrick,我当时还没有买到套件,但是已经给了我一个潜在的印象:搞起来会很麻烦。由于很清楚自己的拖延习惯,遇到这种麻烦的事情我一定会拖得遥遥无期(我两年前买的 NAS 直到这周才把盘位塞满配置成它的完成体),所以我没有在闲鱼加价买,而是在京东买的预售,到七月中才发货。收货之后我马上就打印了遥控器的两盘零件,然后就是拖延到这周末才把它拼装起来。

这是它组装完成的样子,我用了拓竹的 PLA Basic 白色和黑色来打。我觉得这个用 PETG 更加合适,但是官方没有提供 PETG 的打印配置,用 PLA 的配置来打 PETG 会翻车(但是 app 里居然没有提示,可以用 PLA 配置来打 PETG 耗材)。

拼装过程拓竹做了一个很有宜家风格的文档,主要步骤的部分文字非常少,这对小朋友会非常友好,我觉得小朋友完全可以在大人很少帮助下就把这个拼起来。

这个遥控器的设计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要使用瞬干胶(502),它透明且速干的特性真的非常讨厌,戴手套又没法操作(会把手套也沾上),沾上之后很难清洗。而且它需要胶水的地方其实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顶部盖板的两个小啾啾可以加点支撑一体成型打出来,而摇杆的地方可以用摩擦力或者加卡扣解决。

整个拼装的过程一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也没有什么很复杂的步骤,总体来说体验不错。我会建议你在开始拼装甚至开始打印零件之前,先打印一个螺丝托盘和一些收纳框,会让你的拼装体验大幅提升。

小车还没开始打,最大的原因是有几个部件居然需要用 TPU,这个料贵、不好打,而且用量居然只有几克。我能理解这个材料的必要性,但是对用户太不友好了,如果能把这几个零件放在套件里面一起卖就好了。目前考虑的方案是在闲鱼找代打算了。

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个产品的,它解决了之前很多类似玩具项目的问题,例如需要打电路板(嘉立创可以免费打板,但是我一直没搞清楚怎么下单)、焊接(拓竹这个只需要接线就行)、采购材料(很多项目给的 BOM 表给的规格有点模糊,坑非常多)等。如果你已经有 3D 打印机,不妨从这个开始入门 DIY。

开源和白嫖

最近开源社区又有一件事情,有人碰瓷 Pake 这个名字,商业化推广一个叫 PakePlus 的项目,并且后来被爆出来使用用户的 GitHub Token 关注作者并且 star 了相关的三个项目。(via issue

尽管项目作者宣称他们跟 Pake 没有任何关联,但是确实被人翻出来早期的 Readme 照抄了 Pake 的。

我们已经在 README 中显眼位置声明了 PakePlus 和 Pake 没有任何关系,PakePlus 是完全独立开发的项目,未使用  Pake  的任何代码、架构或设计,所有实现均为原创。

作者对白嫖的理解更是清奇:

还在吃瓜呀,哈哈哈,在中国,一群装着破解 idea 的程序猿在讨伐我获取免费 star 的恶略行径,而且还不喜欢看使用文档,只想白嫖别人的劳动成功,甚至把自己当上帝或甲方 kuangkuang 一顿输出,从那个免费白嫖 cursor 的开源仓库都可以看出来,比获取免费 star 还严重的破解行为却被当成理所当然,真的笑不活。

翻了一下最近的 commit,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作者故意破坏了一些构建需要的文件。再加上 issue 里面一水的 build success/error,这个作者的意图也有点清晰了:破坏一些构建文件,小白用户被卡住后,通过赞助提供所谓「技术支持」。

看似在骂人,但好像也在骂自己,你没有白嫖人家的名字吗?

除此之外,整个 issue 都是在争论 MIT 和滥用 GitHub Token 的事。我觉得 Pake 作者 @tw93的立场和做法很高尚和合理:

请不要借用 Pake 的名字对你的这个产品进行推广和商业化

我的立场很明确,为了避免用户混淆,我只接受改名这一种解决方案。

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攻击 PakePlus 的作者,只是表达对滥用 GitHub Token 这一事实的担忧,以及担心 PakePlus 的行为会破坏开源的环境。

印象中已经不是第一次谈类似的事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中国人在 GitHub 上投毒、抄袭、卖项目这样的事情,然后在 issue 里出现作者跟各种人相互对骂的抓马。「开源」应该是一座象牙塔,我们从开源中受益,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回馈开源社区。我觉得这个作者其实有些地方能做得更高尚一些:

  • 不要滥用公共设施。很明显通过 issues 来收集用户使用信息,然后通过卖技术支持赚钱,这不是白嫖吗?
  • 尊重用户,不要破坏开源秩序。自动 follow 和 star 这个行为我真的难以理解,作者把不 star 等同于白嫖,把流量和金钱当作开源的回报,这是多扭曲的价值观啊。
  • 做好预期管理。开源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为爱发电,从开源盈利有很多商业化的途径,有的让人津津乐道,也有的会遗臭万年。选条好路。
  • 可以重名,但是要正确 credit。我觉得如果一开始作者就说,这个项目参考了 Pake 的思路,感谢 Pake 作者的贡献,可能都不至于引来如此大的反感。

我觉得大学计算机学科缺少了很重要一课,就是开源,如何参与开源社区,什么是开源精神。我不确定国外的大学是怎么介绍这个部分,但是在国内除了会听说 GitHub 这个网站以外,再没有更多的介绍。我觉得有几个 DO 和 DONOT:

  • 友好交流,不要在 issues 等地方发表无意义的辱骂等。
  • 不要滥用公共资源,例如使用 GitHub Actions 跑自己的定时任务。
  • 尊重开源精神,遵守开源协议。

还有一个大家都要想想的事情,作者说的其实也有一点对的地方,我见过无数的人白嫖 IDEA、Cursor 等等,其实很多这些都没有好结果的,通常是导致别人直接 ban 掉中国地区的访问。我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使用破解软件的人,我也曾经使用过不少破解软件,那也是我来时的路。在大学之后,尤其是工作有收入之后,我意识到开发工作的不易,再也没有使用过破解软件,为我常用的工具花费了不少钱。

项目

kopia

kopia/kopia - GitHub

项目地址

在找 Obsidian 的备份方案时碰到的一个工具,可以跨平台生成增量备份,有命令行和界面。

最终没有使用的原因是我使用的是 iCloud 进行同步,再把 Obsidian 的文件夹交给别的工具去读写会引入不必要的复杂性。

工具/网站

WhatFont

Chrome 商店链接

用来找到网页上字体的工具。使用方法很简单,打开工具,然后选中对应的文字就行。效果如下图:

所以原来我的公众号使用的是 Optima 字体。

最后

本周刊已在 GitHub 开源,欢迎 star。同时,如果你有好的内容,也欢迎投稿。如果你觉得周刊的内容不错,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人了解到好的内容,对我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或许你也可以请我喝杯咖啡

另外,我建了一个交流群,欢迎入群讨论或反馈,可以通过文章头部的联系邮箱私信我获得入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