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猫的博客

阿猫的博客

猫鱼周刊 vol. 065 深度游览一座城市的方法

2025-05-18
猫鱼周刊 vol. 065 深度游览一座城市的方法

关于本刊

这是猫鱼周刊的第 66 期,本系列每周日更新,主要内容为每周收集内容的分享,同时发布在

博客:阿猫的博客-猫鱼周刊

RSS:猫鱼周刊

邮件订阅:猫鱼周刊

微信公众号:猫兄的和谐号列车

私信:leslieleung@proton.me

文章

35 岁+程序员依然可以兼顾热爱代码和享受生活

原文链接

一篇很有意思的小短文,这里我多引用一点作者的原话。

他们从来不把编程当作赚钱工具,他们从来不为了财务自由去学习编程。他们只是因为好玩,觉得编程很有乐趣,他们在乐趣的人生中顺流而下,因为纯真,他们的编程能力和思想都非常强。

那些 35 岁要当管理的理论都是狗屁人说的,什么年纪大了不能写代码?我今年 37 岁,依然热爱代码,而且是下了班写到半夜 2 点。人这一辈子,唯一的规则就是毫无限制,不要管别人说什么,自己快乐最重要。

国内程序员社区的「35 岁焦虑」非常严重,仿佛 35 岁是一个奇怪的人生节点。我对「35 岁」有个猜测,不一定对——现在 35 岁的程序员正是当年互联网兴起时入行的人。当年对程序员需求爆发,很多人转行或者通过培训班等简单入门就做了程序员,一定程度上你的动机是为了「赚钱」(没有恶意,不要过度理解)。如果你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没有产生或保持「爱好」,那大概率你的技术水平就会停滞不前。剩下的事情就很直白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的人又能更加投入(没有家庭、年龄等因素拖累),技术也更好,就淘汰了这部分人。

在国外能看到一些满头白发的人其实还在一线写代码,甚至斯坦福有门 iOS 的开发课程 CS193p,讲课的老爷子看上去都六七十岁了,每年还在讲最新的 iOS 内容。所以年龄并不决定能否跟上技术趋势,而是兴趣。

文章作者也很有意思,他是 Deepin 的创始人王勇,后来被迫离开了 Deepin,现在在做的产品是懒猫微服。这个产品的设计很好,社区热度也不错,很多人在给它适配各种自部署的软件,也在社区给开发者很大的福利,可惜定价偏贵了(即使算上开发者的优惠,也不觉得很划算)我就没有买。

全国最短&最早完工的地铁 1 号线?沿线又有什么故事?【广州地铁】

视频地址

一个地铁迷的视频,从内容可以看得出来不是广州本地人,应该是在广州上学的学生。推荐这条视频的原因是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深度游览一座城市,感受其文化底蕴的方法——跟着这座城市的地铁一号线逐个站游览。

我是老广,一号线的每一个站我都熟得不能再熟;但是他在游览过程中,又去了解了每个站以及附近一些地标的来历等等,竟然让我有了一点新鲜感。

有趣的是,我去年也曾经做过一次类似的旅游规划,沿着香港的港岛线游览,当然我没有逐个站游览,而是挑了几个有意思的站下去扫街,去到了一些游客很少又很有港味的地方。

如果你准备去一座城市旅游,它又正好有地铁,这个方法值得一试。

2025 Q1 Backblaze 硬盘统计

原文链接

Blackblaze 的硬盘统计,估计是业内唯一一家统计而且公布不同厂商和型号的硬盘的故障率等信息的。如果你准备选购企业级硬盘,可以使用这个数据作为参考。

看了下我目前在用的西数 HC 550 16T,对应的型号故障率在 0.54%,还是相对非常优秀的。我自己买的二手拆机货,到手已经有过万小时的上电时间,我又用了一两年,还是没有故障,算是靠谱。

想法

浅评 deepwiki

简单试用了一下 deepwiki,索引了我自己写的一个开源项目heimdallr。粗略看了一下大部分信息是准确的,包括对项目用途、结构的理解等,梳理得也比较清晰。

这个项目的切入点非常有意思,给项目生成比较完整的文档,解决了写代码的开发者不喜欢写文档的痛点。如果能做成私有部署的版本,估计意义会更大,可以部署在公司内网,给内部的屎山维护一下文档。

目前的效果倒是有几点还不尽人意:

  • 没有多语言(没有中文!)
  • 意义不明的 mermaid 图有点多,用语略微啰嗦
  • 好像缺乏一个修订的功能,不能基于它再要求 AI 修改或者手动编辑修订
  • 不能导出

P.S. 关于帮助「不喜欢写文档」的程序员这一点,有可能这部分人也不爱读文档。

拓竹 P1S Combo 入手体验

这周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国补入手了期盼已久的拓竹 P1S Combo(入手价格 ¥3287)。从去年底遇到 ¥3499 的好价,但是因为家里没什么空间没有入手,悔恨了很久。看到当时买了的同事一直打一直玩,也拜托同事帮忙打印过不少东西,所以真的深深地种草了。这次半夜刷到好价立马就入手了。

开箱的过程不算简单,要拧相当多的螺丝,拆开相当多的缓冲物等,以及连接管线。但官方的视频指引也足够清晰,说是「15 分钟内」,其实大约半个小时差不多可以开始打第一个模型(我打了铲刀)。

我给它配了一个架子,上面正好摆打印机,底下存放耗材以及一些数码杂碎和两箱相机,也算多利用了单间里寸金寸土的空间。

到手之后必打的东西主要是竹屎收集框,一些防尘盖,以及排气的处理,随机附赠的两卷 250g PLA Basic 耗材应该足够做完这些,然后你就可以愉快地玩耍了。我已经打印了好几板解压玩具、收纳以及一些工具了,这个造物的过程还是非常有乐趣的。

要找模型的话,可以直接在手机 App 浏览社区的模型并且发送到打印机打印,这个步骤非常简单。也可以到下面介绍的两个网站去找,然后下载模型文件进 BambuStudio 打印。再介绍一个小技巧,如果你下载了一批很小的玩意,不妨试试「拼好盘」这个方式节省打印时间,操作方式就是把 stl 文件拉到 BambuStudio 中,自动排列,然后切片、打印即可。

至于噪音的问题,我住的单间,在标准模式下它声响有点类似洗衣机(虽然洗衣机并不会运行整晚,x),静音模式下倒是比较能接受,可以睡觉的时候打。空气方面,打 PLA 的话不凑近闻不到味道,加装排气过滤之后靠近也没什么味道,整个过程旁边的空气净化器看空气质量也没有下降。但是保险起见,我把它放在阳台边,打印的时候会开一条缝稍微透下气。

最后,这位「劳模」在来到我家之后一口气都没有喘,一盘接一盘地在打印。后续有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打印过的好物清单吧!

工具/网站

MakerWorld

网站链接
国际站网站链接

两个都是拓竹官方的社区,有非常多的模型可以下载。如果你使用手机 App,上面自带的是国内版的社区。国际站的内容感觉相对会多一些,也可以刷着看看。

Printables

网站链接

应该是 Prusa 的社区,但是模型都是通用的。内容相对更多一点,有更多国外的创作者,不过想找对应的东西要用英语搜索(拓竹的国际站也是)。

最后

本周刊已在 GitHub 开源,欢迎 star。同时,如果你有好的内容,也欢迎投稿。如果你觉得周刊的内容不错,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人了解到好的内容,对我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或许你也可以请我喝杯咖啡

另外,我建了一个交流群,欢迎入群讨论或反馈,可以通过文章头部的联系邮箱私信我获得入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