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犯罪、监狱与歧视——东野圭吾 信【阿猫看什么 vol.001】

豆瓣有评论说,这是一本“很不东野圭吾的小说”,我认为确实。故事情节很引人入胜,阅读过程像在看连续剧。我一直期待会出现一个反转,就是哥哥刚志已经出狱很久,一直在窥探或者说暗中关心弟弟直贵的生活,但是由于直贵一直没有去探视,也没有跟哥哥联系,因此没有发觉,还要和哥哥断绝关系。但没有,没有埋这么一条暗线,令我有一点意外。

我觉得这个故事从犯罪、监狱和歧视这几个角度讲了这么一件事情:

首先是哥哥武岛刚志由于心急筹钱供弟弟上学,又一身病痛,为生计发愁,所以才临时起意去一个熟悉环境、家里只有一个老婆婆又是富人家的绪方家行窃,然后又因为老婆婆反抗而错手杀死了她。另外文里也有提到,出于刚志没有杀人的预谋和兄弟的窘境还有直贵的求情,刚志被判十五年有期徒刑——而一般杀人判无期或者死刑。东野圭吾想传递给读者的信号是,刚志不是那种十恶不赦的坏人,他只是迫于生计、迫于悲惨的命运。但是犯罪是事实,动机不恶只能轻判,不能脱罪。然而铺天盖地的报道、直贵的同学和身边的人的议论,就为以后的歧视的话题先作铺垫了。

然后是刚志进入千叶监狱后,与直贵的信。监狱,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陌生的概念,很少有人体验到在监狱里长期服刑或者是作为服刑者的家属的感觉。虽然通篇对刚志的描写就只有他给直贵的信,但是他的监狱生活和感受却很直观:每天都在劳改、工作,日子很长,但又不知时日,唯一的盼头就是来探视的家人或来信。这是在监狱服刑者的角度,这个角度并不新鲜,《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更加新鲜的是从服刑者家属的角度——直贵的角度。一开始的几年,直贵还很积极地跟哥哥通信,将生活中遇到的事、自己做的决定等等都告诉哥哥;后来他渐渐不再给哥哥写信,但哥哥还是坚持每个月写一封,他会说“如果没时间的话写一张明信片也好”,可见收到弟弟的来信也是他盼望的事情之一;再后来,由实子代替直贵给哥哥写信,哥哥把弟弟考上大学、找到工作之类的喜悦与狱友分享,也在狱友的夸奖中找到成就感;后来,直贵和由实子结婚生子后,直贵也偶尔给哥哥写信,这里我一度以为事情好起来了;最后最后,直贵还是决定与哥哥断绝关系,以保全自己的家人。信,和直贵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哥哥的态度相互映照:开始,他很坦诚地把自己哥哥犯罪的事实告诉他人;渐渐,他觉得哥哥的存在会对他造成影响,开始有意隐瞒哥哥的事情,一开始编造的故事是哥哥去美国学音乐了,发现行不通后,干脆不提自己有哥哥,只提父母双亡,自己是独生子;最后还是跟哥哥断绝关系。

监狱部分也提出了另一个很新鲜的观点:在狱中服刑的人仿佛都比较乐观(至少在他写的信里),同时由于写信的家属一般都报喜不报忧,使得在狱中的人会对这个世界过分乐观。从以下几点可见一斑:直贵很少提到自己的困境,只把发生的好事告诉哥哥,当做鼓励哥哥;哥哥写的信都是对直贵的鼓励、褒扬,很少写到不愉快的事情。

最后来到歧视,这个话题从刚志入狱后就成了主旋律。因为对犯罪者家属的歧视,直贵放弃了音乐、痛失爱情,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受挫。直贵遇到的人中,有这么几种:一是真心帮助的,例如直贵的班主任梅村,多年都很关心直贵;二是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或者说,我并不歧视,但是不想此事与我有关的,这也占多数,例如饮食店老板知道刚志的事情后虽然让直贵自然离职,但是后来直贵应聘,新东家打电话去了解情况的时候还是没有提及刚志犯罪的事情;三是明摆着歧视的,例如得知他哥哥犯罪后就与他疏远的。这也十分写实。

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电器店老板平野和刚志的交谈。东野圭吾借平野的嘴提出了一个很新鲜的想法:正是社会对犯罪人和其家属的歧视,才能起到警告作用,才能抑制犯罪,因此对犯罪人和其家属的歧视是必须的。除了牢狱,对犯罪者更大的惩罚是他的家人,他家人的配偶、后代都要受到这个社会的歧视,对他的家属也是一座隐形的牢狱,甚至在精神上对他家属的伤害比犯罪者本身还要大,自杀也是同理。

最后回应了一开始的给人一种”犯罪很轻,没有预谋“的感觉,即使再没有恶意的犯罪,造成的后果也是同等的,受害人的家属还是不会谅解,犯罪者和其家属也不会得到救赎,最后都是家破人亡的结局。

最后的最后,提一提解读文章中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和歧视什么的无关,对世上存在 的歧视感到愤慨、厌恶,而且绝不相信自己是站在歧视的一方。”当然,东野圭吾的书中并没有提到谁对谁错,他只是让读者参与到这个故事中,重新审视自己怎么看待歧视而已。

License:  CC B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