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鱼周刊 vol. 071 热爱
编辑
关于本刊
这是猫鱼周刊的第 72 期,本系列每周日更新,主要内容为每周收集内容的分享,同时发布在
博客:阿猫的博客-猫鱼周刊
RSS:猫鱼周刊
邮件订阅:猫鱼周刊
微信公众号:猫兄的和谐号列车
头条
这周出了周刊,又另外产出了一篇文章。周刊在最早期的时候,会在开篇搞个头条放自己写的文章,决定就这么沿用吧。虽然产出的文章不一定是什么精华,但是作为周刊作者给自己的作品多点曝光也算是一种特权吧。之后一些新鲜的产出也会放在「头条」这个栏目发,不限于文字,也可能是摄影作品等。
Anyway,这周的头条是 Tailscale DERP Server 简明部署教程(纯 IP 方式),通过最简单的方式部署一个 Tailscale DERP Server,一个跟着复制粘贴就能搞定的简单教程。
文章
本色十年
作者独立博客十年的回顾。有一个观点我很喜欢:
单纯的喜欢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在某个岗位走的更深更远,靠着一份 “喜欢” ,是支撑不了你很多年的,你至少需要上升到 “热爱” 这个层次。
...
就像我喜欢某类型的电影,我可能就是那段时间觉得很喜欢而已(曾经漫威电影必看,到现在压根不看了);但是我热爱的事情,比如摇滚乐、下厨、养猫,这些事情能够让我从十几岁到现在,还是十年如一日的保持着高度的热情。
想起在大学刚入学时,辅导员让我们给四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这封信在毕业的时候又重新回到了我们手上(虽然他大二的时候就因工作调动去了其他的部门,但这封信居然在毕业时完好地交付回每个人手上)。我当时写的是:
也许久不提笔的你是否还认识自己的字迹呢?
先回忆一下写下信时你的状态吧!这时候的你刚从图书馆完成了 pta 上的一道题目,回到宿舍,写好了给本科生导师的自我介绍。现在你体重 78kg,刚进入大学,对自己的专业抱有极大的热情,同时也一无所知,对学长口中的各种“方向”一无所知。
写下这一段话,是因为不知道四年后的自己将会是怎样?是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呢?抑或是考研成功,正准备继续深造?或是因为没有好好学习而失魂落魄?有没有减肥呢?脱单了没有呢?现在的我希望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多彩的大学生活也许会让你遗忘掉这封信,也忘记了那份热情,敲代码已经是你的日常,当初解决一个问题后的喜悦和满足早已烟消云散,希望你看到这封信,能重拾当初的热情,继续在这个领域钻研,“做最好的自己!”。
这封信我现在时不时都会翻出来看看,我觉得这算是「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的最好体现了。工作、考研、减肥、脱单这些事情其实我都没有太好的结果,但我成为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程序员,我仍然会因为解决一个难题兴奋得手舞足蹈。
AI 领域的新技能不是提示词,而是上下文工程
从简陋的 demo 到神奇的产品,区别就在于上下文。
上下文工程是一门设计和构建动态系统的学科,旨在以恰当的格式、在合适的时机提供准确的信息与工具,从而为大型语言模型(LLM)完成任务所需的一切要素。
我觉得这是模型能力带来的变化。早期(GPT 3.5 时期)的时候,模型的能力比较差,因此更加精准的提示词(例如角色扮演、链式思考等)能够给结果带来很大的差别。后来各种思考模型出来以后,其实原来的这些技巧带来的提升就不大了。当前人类最独特的优势还是超大的上下文,精准的召回,以及灵活的逻辑推理,这也是当前各种 agent 系统在尝试解决的问题。
Live Photo 技术细节揭秘,远不止一段视频!
对 Live Photo 技术实现的探究。这个功能真的非常神奇,在一张照片中打包了拍摄瞬间前后几秒的视频。我之前在周刊里说过:
陈奕迅有一首歌《沙龙》,讲的就是摄影的意义,「留住今日怎样好」。苹果的 Live Photos 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功能,能把「一格」变成一个更丰富的片段,丰富了照片的故事性。
照片实际上是一个记忆锚点,多年以后,如果看到一张当时的照片,能回忆起当时发生的事情,重温当时的感觉,真的是非常美妙的事情。「Relive the moment」。
这个功能最早在 11 年前的 iPhone 6s 上推出,但其实直到最近一两年才被国内的社交媒体(小红书、微信)等支持。而分享 Live Photo,好像还是只能通过 iMessage 或 AirDrop(via Apple)。
想法
Quote/0
一块很优雅的墨水屏,可以展示天气、语录、RSS 订阅等内容,定时刷新、长续航、低打扰。包装设计非常精致,开箱体验非常好,里面还附赠贴纸和一本小画册。
产品背后有一片磁贴,可以磁吸在白板或者冰箱上。
自己 3D 打印了个手机支架,可以放在桌面上看。
我在内测阶段就拿到了样品,所以到现在已经用了一个多月了,正式上架之后,我又买了三个,放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在家里的我会选择一些「生活」味更浓的内容,例如豆瓣电影榜单、天气等,而放在工位的「班味」更浓,例如「离周末还有多少天」、「今天是不是周五」。它在使用电池的情况下,更新频率相对很低,所以你无需时刻盯着它的屏幕看,就当作一个很有质感的桌搭。它的右边还有 NFC 功能,如果你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把手机贴上去,就会跳转到内容的详情,所以这个功能也能用于看一些关注内容的更新。
我原本非常期望它的 API 和开放自定义功能,因为我没有硬件开发能力,又很喜欢这种 DIY 小玩意,可惜暂时还没有推出。
如果你对这个小玩意感兴趣,这是它的官网,也可以在少数派共创购买。
大厂开源
在 v2ex 上看到一个讨论 大家都阿里开源的项目怎么看,大家的意见基本上是:
- 管生不管养
- 能开源已经算好了
- 大部分 KPI 产品
- 文档差
我曾经做过一个项目 opensource-lighthouse,就是为了回答这类问题,专门统计了一些国内外大厂的开源项目。
在开源这块,阿里确实是国内的头部了(项目数、活跃度、star 数等)。至于「管生不管养」这个问题,其实从「近半年活跃项目数」和项目总数的比值看,阿里大致也达到了 1/3 的水平,跟其他大公司其实相当。
我一向很讨厌阿里,对「阿里味」嗤之以鼻,但是从开源这块来说,我觉得阿里还算做得很 decent。在技术这个行业,只要写代码,都或多或少从开源中获益,但能回馈开源的真的不多。
《发布这个内容需要你已经注册满 2025 天》
v2ex 有比较独特的关键词系统,有人问到为什么限制的天数是这么奇怪的数字,站长回复道:
这样我在代码里搜 2025 就可以马上定位到这条规则。天数实际上是 Rule ID 。
这个设计非常有意思,从产品上说,它达到了限制的目的(防止新注册的账号对论坛 spam);从技术上说,很方便进行排查;从用户体验上说,给用户灌输了论坛的价值观(好好说话)。
项目
DockerHub
Docker 问题的解决方案集合,包括公共镜像源、自建的方案等等。
腾讯云提供了一个在内网可用的,不过只能加速 dockerhub 的,不能加速 ghcr.io 等。这也算是比较好的体验了,轻量云用来自建一些服务的话基本无感。
工具/网站
在线拼图工具
37 丫 37 的作品,很简约实用,也没有广告,一个工具网站该有的样子。看了他最近的博客,能折腾自己喜欢的东西,获得大量的成就感,真好!
最后
本周刊已在 GitHub 开源,欢迎 star。同时,如果你有好的内容,也欢迎投稿。如果你觉得周刊的内容不错,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人了解到好的内容,对我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或许你也可以请我喝杯咖啡)
另外,我建了一个交流群,欢迎入群讨论或反馈,可以通过文章头部的联系邮箱私信我获得入群方式。
- 0
- 0
-
赞助
微信赞赏码
-
分享